下一个万亿大蓝海丨建筑行业的全新洗牌

发布日期:2024-03-07 来源:经营动态

  装配式建筑特征及优势一、特征1、生产方式转变生产方式转变是装配式建筑最显著的特征。装配式建筑是指将传统建筑行业在工地上建筑施工的建造方式,转变为在现代化工厂制造生产部件并在工地上装配的制造方式。由建造方式转变为制造方式是传统建筑企业向装配式建筑企业转型的重要基础。而工厂化生产正是装配式建筑模式的基础性变革。装配式建筑企业由于其生产方式的转变,使自己从做工程变成了做产品,从施工承包商转变为产品制造商,企业性质随之发生了变化。2、销售模式转变传统建筑企业的销售方式是参与招投标,寻找承接工程建设项目的机会,销售的是一种局部阶段性服务。装配式建筑企业则可以广泛地面向市场,销售自己的建筑构件等产品。而且是从传统建筑企业小规模短距离的销售方式转变成大规模远距离的系统销售方式,从城市市场扩大到农村和海外市场。3、产业链转变传统建筑企业只是产业链上的一个环节,而装配式建筑企业可对接上下游产业链上的若干企业,还可以形成产业集群,带动区域经济发展。4、盈利模式转变传统建筑企业收入基本靠获得施工费用。而装配式建筑公司能够从设计、制造、销售、安装、投融资等产业链中的多个环节获取更高利润,还可以成为城市建设的系统性开发商,获取综合开发的垄断利润。5、成本管理模式转变传统建筑企业的成本管理一般只能依靠节流施工环节和降低劳动力成本,而装配式建筑企业可依靠扩大规模、提高效率、节约世界资源能源、利用机器人替代人工、大数据管理等多种方式从整体上降低企业成本。6、创新手段转变传统企业创新有太多局限性,而装配式建筑企业则能借助互联网手段向创新型企业转变,既可以依靠互联网沟通市场信息,实现网络销售、线上指导、售后服务,也可以分享互联网金融服务,甚至开发国际市场。7、市场外延扩大装配式建筑公司能够实现全产业链整合,可依靠制造基地建设产业集群,并且在产业集群里能做到包括医疗、教育、文化、智慧交通、新能源等相关产业在内的跨产业联动,迅速扩大其外延。二、优势1、低碳环保由于装配式建筑在选择材料时完全倾向于低碳环保,大量应用低碳、生态、环保科技,所以会使室内空气得到净化。同时由于实行了工厂化制造,循环利用率高,生产周期短,建筑垃圾大量减少,对建筑施工工地周边的环境污染非常少。2、节约能源装配式建筑可以是零能源建筑,其所需的电能、冷能和热能全部来自建筑本身的蓄能装置产生的自然能量,而无需外部供应,其节能指标最高可达50%以上。3、缩短建设工期,加快装配式建筑的结构构件大多在工厂制造。施工周期大幅度缩短,一般而言,按照传统建筑模式建造一座大楼,工期为两年,而按照装配式集成建筑模式,建造时间大约会缩短为5个月,可加快。4、提高抗震强度,增加常规使用的寿命装配式建筑不管是木结构、钢结构还是钢混结构,都可抗8级地震,适用于地震多发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在这种建造模式中集中使用了经过防火技术处理的材料,极大地提高了建筑物的阻燃耐火性能。在钢结构模式中,还大量使用钢材这种具有弹性、可变形的材料,大幅度的提升了住宅的安全可靠性。5、节约材料资源,回收利用率高装配式建筑用钢材作框架,保温墙板作围护结构,可替代黏土砖,减少了水泥、砂、石、石灰的用量,减轻了对不可再生资源的破坏。装配式建筑材料回收再利用率超过80%,建筑拆除垃圾极少,便于“建筑迁移”,还可节约原材料的5%以上。6、增加建筑面积由于装配式建筑的结构体系基本采用了重钢、轻钢、薄壁轻钢、木结构、混合结构等,传统建筑使用率一般为75%左右,而装配式房屋使用率可达80%-90%。增加建筑面积8%-12%。7、建安造价降低装配式建筑模式以建筑结构主体为基础,提供按照用户想要而定制的各种低碳、节能、环保的新型建筑结构、节能墙体、建材、内外装饰、配套电器家具、装配新能源系统、智能系统等部品,最终交付能够正常的使用的各类完整建筑产品。如果同一建造基地的生产规模达到特殊的比例,其造价会低于传统建筑造价。装配式建筑市场分析一、装配式建筑发展环境1、政策推动装配式建筑市场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国家公布了多个与装配式建筑相关的政策文件,如《关于逐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建设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纲要》指出,到2020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20%;《关于全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全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目标及八项任务,明确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为重点推进地区,非流动人口超过300万的其他城市为积极地推进地区,其余城市为鼓励推进地区,因地制宜发展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现代木结构等装配式建筑;《关于征求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等3项装配式建筑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明确不同装配式建筑技术规范,进一步细化装配式建筑的标准。截止2018年1月,全国已有30多个省市出台了针对装配式建筑及建筑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和相关配套措施,其中22个省份均已制定装配式建筑规模阶段性目标,并陆续出台具体细化的地方性装配式建筑政策扶持行业发展。随国家鼓励政策的不断出台,各地政府的跟进落实,装配式建筑行业整体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态势。2、绿色建筑概念的不断实践与发展,装配式建筑或成为其载体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中国绿色建筑行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强调,随着“十三五”规划政府提出60%的城镇化目标以及2020年30%的新建绿色建筑覆盖率,绿色建筑的面积增速将保持30%以上。据测算,至2020年,新建+改造带来的绿色建筑年增量市场逾2500亿元。绿色建筑提倡节能环保、资源的有效利用等相关理念,与装配式建筑的理念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相符。随着绿色建筑概念的实践,装配式建筑在业内甚至国内会发展得更加迅速。3、装配式建筑的技术持续不断的发展,工艺技术获得很大的提高装配式建筑的概念起源于国外,目前发展技术最成熟是在国外的发达国家,特别是西欧、北美和日本等地,装配式建筑慢慢的变成了其重要的建筑方式。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装配式建筑经历了从闭锁体系到开放体系的转变,原来的闭锁体系强调标准设计、快速施工,但结构性方面非常有限,也没有推广模数化;也经历过从湿体系向干体系转变,装配模块运到工地,但是接口必须要现浇混凝土,其中湿体系的典型国家是法国,而瑞典推行的是干体系;同时更经历了从只强调结构预制向结构预制和内装系统化集成的方向发展过程……三、中国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一)发展历史以我国13个五年计划为阶段划分,我国建筑工业化总体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建筑工业化初期阶段,1953-1975年;建筑工业化起伏期阶段,1976-1995年;建筑工业化提升阶段,1996-2015年;建筑工业化的大发展阶段,2016年至今。(二)市场发展现状1、现有市场规模2011年,我国装配式建筑行业市场规模为28.8亿元,到2016年达到3363亿元,6年间增长了117倍,行业上涨的速度极快。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当前我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仅3%左右,2016年我国装配式建筑面积达到10000万平方米,占比之低表明我国装配式建筑处于发展初期,但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2、未来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未来十年内装配式建筑将占新建建筑面积30%的比例,新增房地产需求较多的地区也是装配式建筑推进力度较多的地区,预测新增住宅面积每年提高3%,以10年为周期,以现有的装配式建筑平均价格计算,2025年的市场规模将达到47000亿元。(三)城市发展现状目前国内装配式建筑发展较好的城市有沈阳,北京,上海,香港,深圳,江苏,合肥市。沈阳:标准配套齐全,引进的技术论证严谨,结构类型品种较多,构件厂设备自动化程度高。完成了《预制混凝土结构物件制作与验收规程》等9部省级和市级地方技术标准。北京、上海:有政府出台配套优惠政策作保证,标准配套基本齐全,部分装配的剪力墙结构的技术成熟。北京出台了混凝土结构产业化住宅的设计、质量验收等11项标准和技术管理文件;上海已出台5项且正在编制4项区域标准和技术管理文件。香港:在我国香港地区,装配式建筑应用比较普遍,香港相关管理部门制定了较为完善的预制建筑规划设计和施工规范,并且高层住宅多采用叠合楼板预制楼梯和预制外墙等方式建造,同时厂房类建筑一般都会采用装配式框架结构或钢结构建造。深圳:工作开展的较早,装配式建筑面积较多,构件质量高,编制了产业化住宅模数协调等11项标准和规范。江苏:结构体系品种齐全,部品的工业化工作同时开展。合肥市:近年来政府推动力度较大。三、产业链分析装配式建筑的产业链是指以装配式建筑为对象,以各利益相关企业为载体,以风险共担、利润共享为导向的上中下游企业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动态增值链。1、传统建筑产业链构成传统建筑与装配式建筑相比,生产效率、技术水平、集成化程度都比较低,基本是劳动密集型粗放式的发展。传统建筑建设周期长,资源利用率不高,并且不能与环境协调一起发展。传统建筑产业链一般是以研发技术、规划设计、建筑安装、市场销售、物业管理、拆除与报废的各个相关企业为载体,以实现价值增值为目标的动态集合。传统建筑产业链运行过程中存在阻梗,且产业链上各节点企业之间严重脱节,不能充分的发挥企业耦合一体化的协同效应,保证产业链可持续健康发展。2、装配式建筑产业链构成装配式建筑具有低碳、环保、节能、节地、节材、节水的“绿色”优势,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大方向。其产业链贯通甚至超越装配式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并以自身特点为依托,集成各相关企业的优势,有效衔接产业链各节点。装配式建筑秉承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理念,从研发技术、技术咨询、规划设计、工厂化生产、构件运输、构件吊装与现场施工、室内外装修、市场销售、物业管理、拆除及报废到最后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各个阶段都坚持“四节一环保”的政策,构建一条“绿色”的装配式建筑产业链。

  3、传统建筑产业链与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对比分析传统建筑产业链与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的共通之处,在于产业链所有的环节的上一节点是下一节点的投入,下一节点是上一节点的产出,并且产业链都含有研发技术、规划设计、市场销售、物业管理、拆除及报废等环节。装配式建筑产业链是传统建筑产业链的优化与扩展,二者的区别具体表现在:(1)追求“四节一环保”传统建筑业的生产所带来的成本高、工期长、机械化程度低、手工操作频繁,其粗放式发展决定了产业链各节点企业单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忽略了与环境协调一起发展。而装配式建筑产业链追求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的循环利用,每一节点都全面系统地考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保,追求一体化综合效益最优。(2)产业链纵向一体化基于装配式建筑自身的特点,技术咨询、构件部品工厂化生产、构件吊装与现场施工、建筑垃圾资源化等环节延伸了其产业链。与传统建筑产业链相比,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纵向一体化程度更高,技术、信息、资金、管理等可以有明显效果地集成与整合,产业链内还有许多动态增值链。如构件部品工厂化生产环节,含有生产方案设计、工人专业化培训、构件部品生产、生产方案修正、成品检测、构件部品运输集合成的内涵链。

  (3)产业链外延装配式建筑产业链还存在若干外延链,各相关企业不再是单向性发展,而是延伸至各行各业,追求全产业链一体化。如上海建工集团在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过程中,不仅参与房地产开发、技术探讨研究、规划整体设计,还集构件部品生产、现场施工一体化发展(见图3);珠海市绿捷创展集成房屋技术有限公司融合了设计规划、工厂建设、规划设计、构件生产与安装的先进的技术,促进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的延伸。四、运营模式装配式建筑项目具有“设计标准化、生产工厂化、施工装配化、主体机电装修一体化、全过程管理信息化”的特征,唯有推行 EPC模式,才能将工程建设的全过程联结为完整的一体化产业链,全面发挥装配式建筑的建造优势。1、关于装配式建筑EPC模式工程总承包 (Engineering Procurement and Construction,简称EPC)模式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欧洲,后来逐渐在全球范围内推广,逐渐发展成为国际上通行的工程建设项目组织实施的方式之一。通过EPC模式,建筑设计企业不仅仅可以对工程建设项目投资和风险规避做到有效控制,还能够有效地降低工程成本,并能大大的提升工程质量。EPC模式是指公司受业主委托,按照合同约定对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等实行全过程或若干阶段的承包,通常公司在总价合同条件下,对其所承包工程的质量、安全、费用和进度进行负责。

  2、装配式建筑EPC的运营模式根据EPC总包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作用不同,装配式建筑运营模式可分为传统运营模式、部分合并运营模式和完全EPC模式。传统的装配式项目业主方还是要面对设计企业、深化设计企业和总包公司,而总包单位需要面对构件生产工厂、安装公司以及现场实施工程单位,不能形成统筹规划和协同合作;EPC模式由EPC总包单位负责从设计到构件生产直至构件运输和现场安装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完全整合了设计、工厂、施工各参与方,工作范围和责任界限清晰。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 官方公众号

    官方客服

    版权所有© 小九直播全站下载官网

    联系电话:0791-88638039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区迎宾北大道361号 

    备案号:赣ICP备18014990号-1 网站地图